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Xpert MTB/RIF在骨关节结核患者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2月~2014年11月使用Xpert MTB/RIF对49例骨关节结核患者及32例非结核性骨关节病患者的脓液标本进行检测,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计算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同时对脓液标本行抗酸染色及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BACTECT MGIT 960),比较Xpert MTB/RIF与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在敏感性及特异性上的差异;综合上述两方面因素评价Xpert MTB/RIF在骨关节结核患者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Xpert MTB/RIF检测单个脓液标本的时间为2.3±0.2h。49例骨关节结核患者脓液标本中,46例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3例Xpert MTB/RIF阴性;32例非结核性骨关节病患者脓液标本中,1例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31例Xpert MTB/RIF阴性;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为93.87%、特异性为96.87%、阳性预测值为97.87%、阴性预测值为91.17%,一致率为95.06%。在46例Xpert MTB/RIF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的骨关节结核患者中,10例存在利福平耐药突变基因,耐药突变率为21.73%。49例骨关节结核患者脓液标本中,抗酸染色阳性8例,阴性41例,敏感性为17.39%;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阳性患者11例,阴性38例,敏感性为23.91%;32例非结核性骨关节病患者脓液标本抗酸染色及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均为阴性,其特异性均为100%。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的敏感性优于抗酸染色及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P<0.05),特异性与抗酸染色及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Xpert MTB/RIF在骨关节结核患者的快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耗时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与抗酸染色及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骨关节结核病灶中脓液、干酪、肉芽及死骨组织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及结核分枝杆菌BACTEC MGIT 960(简称“MGIT 960”)培养、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PCR检测的联合阳性率.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明确诊断为骨关节结核的患者50例,通过手术获取病灶中的脓液(50份)、干酪(42份)、肉芽(48份)及死骨组织标本(43份),分别进行结核分枝杆菌MGIT 960培养及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比较4种组织标本的培养阳性率,计算2种培养方法的联合阳性率;对脓液标本单独通过PCR方法进行了阳性率检测;计算脓液标本3种方法的联合阳性率.结果 4种标本MGIT 960培养的阳性率依次为:死骨组织(41.9%,18/43)>脓液(40.0%,20/50)>肉芽(33.3%,16/48)=干酪(33.3 %,14/42);4种标本改良罗氏培养阳性率依次为:肉芽(20.8%,10/48)>脓液(20.0%,10/50)>死骨组织(16.3 %,7/43)>干酪(14.3%,6/42);脓液的PCR检测阳性率为48.0%(24/50).MGIT 960和改良罗氏培养2种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方法的联合阳性率为50.0%(25/50),而PCR检测、MGIT960和改良罗氏培养3种方法的联合阳性率为68.0(34/50).结论 骨关节结核患者,应尽可能选择多种标本以提高培养阳性率.MGIT 960培养可以作为首选的细菌学诊断方法,但如果再联合使用改良罗氏培养和PCR扩增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检出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颈椎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4例颈椎结核患者的X线片、CT及MRI检查。对结核病变部位累及椎体数量及分布情况、椎体的改变情况(骨质破坏的方式、骨质缺损高度)、病变椎体的椎间隙改变情况等进行分析,同时对于椎管的改变和椎旁软组织的改变情况进行分析。对于颈椎生理弧度的变化,如存在后凸成角畸形,则测量其Cobb角的度数,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软件SPSS 19.0)研究Cobb角与病变椎体前缘骨质缺损高度、病程时间的相关性,并计算相关系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颈椎结核累及单个椎体者1例,占1.2%(1/84);累及相邻2个椎体者63例,占75.0%(63/84);累及3个及以上椎体者20例,占23.8%(20/84);伴附件受累者13例,占15.5%(13/84),未见附件单独受累。84例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均有改变。其中64例颈椎生理前曲表现不同程度的减小,占76.2%(64/84);20例颈椎或颈胸椎表现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占23.8%(20/84);后凸畸形患者Cobb角范围12°~82°,平均(29.0±19.6)°。Cobb角与病变椎体前缘骨质缺损高度、病程时间显著相关(r=0.752~0.96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6例椎体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占90.5%(76/84);8例椎体未见明显骨质破坏,仅MRI上有信号改变,占9.5%(8/84)。72例椎间隙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占85.7%(72/84);12例椎间隙未见狭窄,占14.3%(12/84)。39例患者椎管变形,硬膜囊、神经根受压,占57.4%(39/68);临床上伴有瘫痪症状者23例,占27.4%(23/84),其中有12例病变累及颈胸段椎体(C7~T1),占52.2%(12/23)。76例表现为椎旁软组织肿胀,占90.5%(76/84),其中28例表现为单纯椎旁软组织肿胀,占36.8%(28/76);48例脓肿形成,占63.2%(48/76)。 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于颈椎结核的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明确病变侵及范围和程度,了解病变所致的颈椎形态变化,指导临床制订治疗规划。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合并感染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骨科收治的因脊柱结核术后感染而再次手术的患者的资料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7~76岁,平均46.6±18.3岁,随访12~36个月,平均18.6±6.5个月,统计合并症、首次手术方式、致病菌种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和情况等资料,统计手术前、术后2周以及末次随访Cobb角以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析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截瘫程度的变化,综合上述因素,评价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术后感染的疗效分析及相关风险。结果:18例患者中,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大肠埃希菌3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表面葡萄球菌2例,溶血性葡萄球菌2例,厌氧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阴沟肠杆菌1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14例采取了单纯后路手术,4例采取了前后路联合的手术。手术时间为97~280min,出血量为100~1200ml。患者术前血沉45.6±25.8mm/h,CRP为38.3±42.0mg/L,VAS评分为6.3±1.5分,Cobb角为15.3°±6.7°;术后2周时血沉30.3±11.0mm/h,CRP为24.1±8.9mg/L,VAS评分2.4±1.2分,Cobb角12.6°±5.8°;末次随访血沉14.2±9.6mm/h,CRP为11.6±13.2mg/L,VAS评分为1.8±1.1分,Cobb角12.8°±4.7°,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例ASIA B级患者术后恢复至D级、1例ASIA C级患者及4例ASIA D级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达到E级;有1例ASIA D级患者术后仍评为D级,但患者疼痛等症状明显恢复,生活基本自理。术后3~5个月植骨融合率100%。所有患者再次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脊柱结核术后感染的患者,经过充分抗感染、手术中彻底清除病灶、术后充分引流后,也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传统组织病理学(简称"病理")检查与Xpert MTB/RIF(简称"Xpert")检测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4月在我院诊断为脊柱结核的442例患者的资料,男227例(51.4%),女215例(48.6%);年龄18~86岁(46.3±18.0岁);胸椎结核165例,腰椎结核162例,腰骶椎结核53例,胸腰段结核46例,颈椎结核11例,颈胸段结核5例。所有患者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得病灶中的脓液、死骨、肉芽组织及干酪样坏死组织,同时进行传统组织病理学检查与Xpert检测,计算两者的阳性率与阴性率。病理诊断分四类,一类、二类为确诊结核,三类、四类为未诊断结核。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获得Xpert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计算kappa值评估两者的一致性。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绘制Xpert检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ie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Xpert检测的价值。结果 :442例患者中,病理确诊为结核292例(66.1%,95%CI为61.4%~70.5%),病理未诊断结核150例(33.9%,95%CI为29.5%~38.6%);Xpert检测阳性363例(82.1%,95%CI为78.2%~85.6%),阴性79例(17.9%,95%CI为14.4%~21.8%),发现rpoB突变43例(9.7%)。Xpert检测阳性率高于病理检查(χ2=46.2477,P0.001)。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病理确诊为结核的292例中,Xpert阳性273例,阴性19例;病理为三、四类诊断未确诊结核的150例中,Xpert阳性90例,阴性60例;Xpert的敏感度为93.5%(273/292),特异度为40%(60/150)。病理与Xpert两种检测确诊脊柱结核的kappa值=0.378(95%CI为0.290~0.466),一致性欠佳。Xpert检测诊断脊柱结核的AUC为0.667。病理检查与Xpert检测联合诊断脊柱结核的阳性率为86.4%(382/442)。结论:Xpert检测可以提高脊柱结核的确诊率并发现利福平耐药突变,标本量足够的前提下推荐同时行病理检查和Xpert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骨结核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情况,并明确营养风险发生率在性别及年龄间的差异.方法 收集汇总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骨科住院的所有骨结核患者的基本信息,患者总数为64例,其中男31例,女33例.年龄范围19~87岁,19~岁年龄组20例,41~岁年龄组27例,61~87岁年龄组17例.并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总分最高为7分,≥3分为存在营养风险).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对营养风险评分和某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P<0.05为有相关性.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营养风险发生情况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营养风险评分与年龄[得分1~5分的年龄范围为(43.3±16.9)~(81.7±5.0)岁]、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得分1~5分的CRP值的范围为(16.0±16.2)~(21.1±18.2) mg/L]、住院天数[得分1~5分的住院天数范围为(17.7±7.4)~(21.3±12.1)d]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304、0.352、0.370,P值均<0.05或<0.01);营养风险评分与体质量[得分1~5分的体质量值的范围为(66.3±11.9)~(49.0±9.6)k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得分1~5分的BMI值的范围为(23.5±3.8)~(18.6±1.5) kg/m2]、血红蛋白(hemoglubin,Hb)水平[得分1~5分的Hb值的范围为(134.3±18.5)~(106.3±24.8) g/L]、淋巴细胞比率(lymphocyte%,L%)[得分1~5分的L%值的范围为(26.5±7.3)%~(17.3±4.0)%]、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得分1~5分的Alb值的范围为(41.5±3.3)~(31.4±4.7) g/L]、钠离子(Na+)水平[得分1~5分的Na+值的范围为(138.7±2.6)~(139.7±1.1) mmol/L]、钾离子(K+)水平[得分1~5分的K+值的范围为(4.5±0.4)~(4.1±0.5) mmol/L]?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小样本量骨结核临床分离菌株基因型的特点进行初步研究,以了解引起骨结核与肺结核的病原菌在基因型方面有无差异,为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利用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法(Spoligotyping)和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分析(VNTR)分型法对骨结核与肺结核的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分型,从而确定每株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型。结果 Spoligotyping分型方法确定了在14株肺结核临床分离菌株中有9株为Beijing基因型,2株为T2基因型,另外3株分别为MANU2型、Haaslem3型以及未知型,VNTR可将14株肺结核临床分离菌株完全区分为14个基因型。而对于14株骨结核临床分离菌株来说,Spoligotyping和VNTR两种分型方法的结果均显示其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型。结论骨结核与肺结核临床分离菌株基因型差异巨大。特定型别(Spoligotyping:777777777777771,VNTR:013582202252)的结核分枝杆菌在骨结核流行菌株中占据主要地位,较之其他型别更易引起骨组织的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内固定术后结核复发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脊柱结核内固定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3例复发患者均出现局部疼痛加重,血沉增高(32~132mm/h),10例合并窦道感染。CT显示13例病灶局部清除不彻底,6例出现新病灶。21例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不规范。4例行保守治疗,经瘘管清创换药+调整抗结核治疗后治愈;19例再次行病灶清除术及重新植骨,其中18例术后一期获得治愈,术后放置病灶引流管延长至3~14d。2例行内固定物取出术者,术后绝对卧床6~8个月治愈;2例耐药患者术后1个月瘘管形成,经局部换药及调整结核药物治疗2年后痊愈。结论脊柱结核内固定术后结核复发是严重的并发症,严格规范的抗结核治疗,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和正确的手术方法是防止脊柱结核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评价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在骨关节结核病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对骨关节结核病组30例和对照组21例患者,应用ELISPOT试验检测结核菌特异性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ESAT-6)和10kD培养滤过蛋白(CFP-10)刺激后外周血中释放γ-干扰素的特异性T细胞。同时对关节穿刺液或手术标本进行涂片、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核菌特异DNA以及病理检查诊断。结果骨关节结核病患者中ELISPOT检测敏感性为96.7%(29/30),特异性为76.2%(16/21),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阳性似然比分别为85.3%、94.2%和2.86。抗酸杆菌涂片、结核菌培养、PCR和病理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23.3%(7/30),30.0%(9/30),46.7%(14/30)和93.3%(28/30)。结论 ELISPOT检测方法在骨关节结核病中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其敏感性明显高于临床常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少儿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少年儿童脊柱结核患者归纳分析其首诊原因、病程、受累节段、受累椎体数、后凸Cobb角、瘫痪情况,并分析病程、受累椎体数和后凸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根据年龄将患者分成婴幼儿(0~3岁)、学龄前儿童(4~6岁)、学龄儿童(7~12岁)、少年(13~17岁)四组并进行比较。将脊柱分为脊柱上段(颈段、颈胸段、胸段)和脊柱下段(胸腰段、腰段、腰骶段和骶段)并对其所占的比例进行比较。根据脊髓神经功能将患者分为瘫痪组和非瘫痪组,比较两组的病程、受累椎体数和后凸Cobb角。根据后凸Cobb角,以30°为界分为两组,比较其瘫痪发生率。结果:少儿脊柱结核最常见首诊原因为疼痛,病程平均5.3±10.9个月(1.5~72个月),受累椎体数平均2.9±1.0个(1~6个),累及胸椎最为常见。后凸Cobb角平均15.7°±17.0°(0~90.5°),后凸Cobb角、受累椎体数、病程之间有相关性(r为0.384~0.666,P0.05)。瘫痪组的Cobb角角度、受累椎体数和病程均显著大于非瘫痪组(P0.05);Cobb角≥30°组发生瘫痪的比率(11/18,61.1%)明显高于Cobb角30°组(12/70,17.1%)。比较四个年龄组的患者,疼痛和瘫痪在首诊原因中所占的比率具有显著性差异(X~2=32.695,P0.05);瘫痪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婴幼儿组(8/19,42.1%)和学龄前儿童组(8/31,25.8%)发生瘫痪的比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组(4/39,10.3%)和少年组(3/23,13.0%)。四个年龄组患者的病程、脊柱上段和脊柱下段的发病率、受累椎体数、后凸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少儿脊柱结核以疼痛首诊和病变累及胸椎最为常见,其后凸Cobb角、受累椎体数和病程之间具有相关性。少儿脊柱结核中瘫痪患者的后凸Cobb角、受累椎体数和病程均显著大于非瘫痪患者。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以及后凸Cobb角≥30°者发生瘫痪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